缝扎、印花、浸染……昨天,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季春燕跟着老师,学习扎染这项传统非遗技艺。在学校传统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染碧”工作室学了一年,她能像模像样地制作出一套扎染手工艺品了。眼下,越来越多的无锡高职院校与非遗传承结缘分,这些学校不但请来非遗大师开设特色课程、现代学徒班,还探索将非遗项目更多融入市场,焕发新的生命力。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07年便率先建立了非遗工作室——锡绣坊,让学生通过选修课形式跟着外聘的非遗传人吴鸣文大师从零学习锡绣技艺,一批好苗子随之涌现出来。其中,学生倪雪的双面精微绣作品《江南织造图》获得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奖——百花奖金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奖获得者。去年6月,学校又将剪纸、留青竹刻、惠山泥人、舞龙、太湖传点等五个非遗项目引入校园,为每位收徒授课的无锡非遗传承人设置大师工作室,并拨专款推动这些非遗文化的普及、生根和发芽。
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也将行业大师请进教室,实现工厂化教学。学生们直接跟着设计师进行紫砂、纸艺、竹木刻等实际项目制作,以项目带动教学。在江苏之星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学生们屡次获得优异成绩。无锡商院的传统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里则“藏”着喻湘涟大师工作室、无锡惠山泥人手捏戏文第五代传人华天骅工作室、无锡市名师工作室——薛野装饰艺术工作室、“染碧”工作坊、皮具工作室5个“非遗文化”工作室。
“事实上我们学校早在2013年就开设了无锡市高校非遗班,一些毕业生借此走上了创新创业的道路。”无锡商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薛野告诉记者,不少学生在大型商场、综合体里开办了木艺、陶艺工作坊,还有的在T12手创馆当上了专职老师。
我市多所高职院校提出,除了解决传承人才链“断档”困境,学校还应推动传统工艺“立体化”传承,唤醒古老非遗的市场价值。为此,各校依托学科优势,寻找非遗传承与现代艺术的“跨界”创新。“学生利用惠山泥人的美术元素设计制作了餐垫、手机壳、背包、马克杯等文创产品,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喻湘涟大师很是欣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也开始受到重视。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就在道教音乐、泥塑、苏绣、紫砂、民俗庙会、昆曲、女书、剪纸等非遗项目如何与数字化、信息化融合上展开了一系列新构想和新实践,主要包括非遗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等。
两个月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江南饮食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功入选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培育点。该基地将把无锡知名酒店的大厨与本地相关专业的“学院派”集结起来,组织讲座,出版专著、教材,发表论文,深挖得天独厚的无锡饮食文化遗产。“我们一直在探索非遗传承的多种可能性,而‘政府搭台、大师领衔、学校唱戏’正日益成为无锡地区非遗传承的重要模式。”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表示。
>> 点此获取专业设计师免费量房设计
>> 8秒计算装修需要多少钱